一段深切沉痛的因果故事,文殊菩薩因此得無上智慧嗎?




《大智度論》卷6:「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

「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

「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婬欲是煩惱相。』
「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
「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

「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何能作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

「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

「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  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  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  是不離有無;
 若知有無等,  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

「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

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
是名「 如實巧度」。」




一段深切沉痛的前世因果,文殊菩薩因此得無上智慧嗎?

  • 2011-06-22 15:57:36 補充

    覆:Steven 大德

    愚學所知所學有限,不如網上諸大德智慧深遠!約旦參慧能大師無頌:

    《六祖壇經》「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 2011-06-22 16:22:40 補充

    愚學
    過往亦曾如勝意菩薩般,
    犯了相同的過錯,
    如我的知識+檔案記錄
    當受的果報也許有的也受了!
    有的也消了些!
    今當懺悔 永不復做!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 2011-06-23 01:41:49 補充

    【靜修:可見此經文是何等不尋常。 】

    回:靜修

    愚學亦從是得聞得學諸多答題大德 超凡難聞 之的見解~~
    獲益良多!!
    頂禮 _orz_


  • 2011-06-23 22:50:09 補充

    【~~~~~三足尊不可欺乎、輕忽。】

    回:子愚 大德

    是已三足尊具足!


  • 2011-06-23 22:56:59 補充

    ~ 南無 靈降濁世 普濟沉淪 悲智無邊 本師釋迦牟尼佛 ~
    ~ 南無 靈降濁世 普濟沉淪 悲智無邊 本師釋迦牟尼佛 ~
    ~ 南無 靈降濁世 普濟沉淪 悲智無邊 本師釋迦牟尼佛 ~





================================================
================================================

回答者: 回答時間:
Steven ( 初學者 4 級 )
2011-06-22 14:35:58

淫欲是道
從根本實相來說 是這樣...
但有個問題是
請問 這樣還要持五戒嗎 ? 為何要持? 可否請大德開示?


002
回答者: 代表知識團: 擅長領域: 回答時間:
性:曾。明:子愚。 ( 實習生 5 級 )
法身佛諦首堅嚴金剛摩尼明集乘禪幢佛性無諍
佛教 | 社會學
2011-06-22 14:41:13
如果真心想要長養菩提心的根苗,實踐殊勝的行願,而卻不知道要迴向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就好像倒退著走而卻希望能夠前進一樣。


普賢菩薩告訴德藏菩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發心要證得這個三昧的,這個人必須要先修習智慧,因為這個三昧,是要由智慧才能夠得到的。

普賢,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沒有恭奉普賢菩薩,不評文殊師利。 
  • 2011-06-22 14:46:12 補充

    至於普賢菩薩所開示的念佛三昧,別見於《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典裡面說:當時世尊入於三昧,此三昧名為「如來不思議境界」。


  • 2011-06-22 14:49:04 補充

    疑!我偷懶你都知道~~~你有認真閱讀普賢十大行願唷!

    好啦!好啦!我再跑跑腿,等等!等我一下唷。


  • 2011-06-22 14:50:53 補充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 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 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 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 2011-06-22 14:51:06 補充

    《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之後,告訴所有的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要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者,應當修習十種廣大無邊的行 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如果一切的菩薩於此廣大行願,能隨順地趣向進入,則能圓滿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則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道,則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一切的廣大行願 海。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於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乃至只是書寫一段四句的偈頌,便能急速地滅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


  • 2011-06-22 14:51:11 補充

    人若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剎那,色身所有的諸根器官,全部都散失敗壞,只有此十大願王,永遠不曾捨離,於一切的時刻裡,時時在此人之前引導方向,一剎那中, 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立刻就可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大菩薩們,顏色相貌端正莊 嚴,一切的功德具足圓滿,往生者即刻由阿彌陀佛,以及如是等諸大菩薩所共同圍繞。此人見到自己化生於清淨的蓮華之中,親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


  • 2011-06-22 14:51:33 補充

    被授記成佛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普遍地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量世界,以通達無礙的智慧力,隨著一切眾生的根器心念而行利益眾生之事。不 久之後必當坐於菩提樹下清淨道場,降伏一切魔王眷屬,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轉動不可思議微妙法輪。能令如一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眾生,發起廣大的菩提 心,隨著他的根機個性,給予適當的教化,令他成就佛道。乃至在盡於未來廣大如海的時劫之中,都能廣大普遍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偈頌曰:「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 2011-06-22 14:53:34 補充

    ~~~~~~~~~~~~~~~~~~~~~~~~~~~~~~~
    貼圖出處:上品紅蓮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0906086


    紅蓮是啥!我想寂光很清楚。


  • 2011-06-22 22:00:44 補充

    性本自然,清淨無染~~~性本自然,清淨無染................原來是這樣(喃喃自語中)


  • 2011-06-22 22:01:21 補充

    補充一句~人人皆具!人人皆具。


  • 2011-06-22 22:08:55 補充

    再補充一句~~~~自淨其意!


  • 2011-06-23 15:26:36 補充

    ~~~~~~因為這一題太棒了!!一不留神又認真了!~~

    ~~~~~~因為寂光問的問題問到末法的"極點"了,回鄉路的三叉口了。

    ~~~~~~我不認真看清楚不行><"


  • 2011-06-23 15:29:29 補充

    若要解世尊真締!最起碼也得恭奉普賢大願王(大行普賢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

    ~~~~~三足尊不可欺乎、輕忽。


  • 2011-06-23 15:34:11 補充

    我就可憐啊!>>>>>一個話童。

    就像大型銀行的營業員!數錢數到手抽筋,收錢收到腳發軟,卻都不是自己的錢財銀兩啊。

    ~~~莫貪、莫嗔、莫癡~~~動心我也得忍的明明白白的性子。

    哎!報應不爽啊。


  • 2011-06-23 15:36:15 補充

    小酌一兩口邊邊料~~~怠慢一點、質疑一點總不為過吧!我銀行員耶!總給個下班時間。


  • 2011-06-23 15:39:08 補充

    哪個銀行窗口領錢不排隊,哪個銀行窗口超過三萬匯款不用簽契約?


003
回答者: 擅長領域: 回答時間:
愚餘老人 ( 大師 1 級 )
佛教 | 生死禮儀
2011-06-22 15:49:38
寂光~您好:

是喜根菩薩,已住「罪不罪不可得」之陀羅尼,而圓滿六度無礙,故能善演「淫怒痴」,乃至「一切諸法」本如來藏清靜明體真如性,謂求其生滅去來了不可得。亦即《華嚴經》所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然而板大,於當下做如是肯定說:我寂光就是佛,謂志業與諸佛無差無別;於是就勇往直前趣向無上菩提,亦如諸佛如來,安金剛座於菩提樹下,謂若不透宇宙人生真理,誓不起於座,如諸世尊...降伏眾魔.....至少也要如武松....打虎,打死自己「三毒」之虎。

如是即能.......使令【愛河千呎浪,苦海萬重波】消聲匿跡也。

愚餘老人隨喜議題,唯!唯願板大....早證諸陀羅尼門.....
參考資料: 個人淺見
  • 2011-06-22 20:26:25 補充

    不過,罪不罪不可得,這是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亦即戒波羅蜜的意思;如果尚行在有中,即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者....

    那就...不問男子女人羗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 2011-06-22 20:31:53 補充

    不如還是...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的老實修行也。


004
回答者: 擅長領域: 回答時間:
惠樺 ( 實習生 5 級 )
佛教 | 一貫道
2011-06-22 16:58:31
達摩血脈論
 

若見自心是佛
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
 
若不見性
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
 
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
憑何得成佛

答曰
 
只言見性不言婬欲
只為不見性
但得見性婬欲 本來 空寂
 
自爾斷除 
 
亦不樂著
縱有餘習不能為害

達摩血脈論這樣說 

假使一個人//你若看出你自己的心就是佛
 

不一定說頭髮理掉鬍鬚剃掉
不一定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若禪宗的人
不注重這個

你若是法師//頭髮就要理掉鬍鬚就要剃掉
若是禪宗的人
有的只有頭髮理掉鬍鬚還在
有的人連頭髮都沒理掉
都跟在家的人一樣

所以//若是禪師跟法師就不一樣了
他說//你若看出自己的心就是佛
不一定要修鬍鬚理頭髮
白衣
白衣就是在家
 
所以我們現在若說染衣
這就是出家
若是白衣就是在家
說你在家的人也是佛啊 


你若沒看出你的本性
你鬍鬚理掉頭髮理掉 

這是指出家人
你出家人也是外道

你假使若沒看出本性
你出家人也是外道 

 
有人就有疑問來問達摩祖師
在家的人有妻子有兒女
夫妻又在一起要怎麼做佛 


達摩祖師這樣說
我們現在只是說見性 
沒有說夫妻在一起的事
若是你沒看出本性

假使你若看出本性
這個婬欲本來就是空寂
 
因為怎樣

比如說男人在修行//不跟他太太睡同房要分房
這樣會惹出家庭糾紛
 
有的女人 一去修行//不跟她先生在一起
若這樣說來//也會發生家庭的悲哀

他說婬欲本來就是空寂 
到時候自然會斷掉

怎樣到時候自然會斷掉
夫妻同意啊 

 
先生要修行他太太說
好啊要修行大家來修這樣
夫妻同意 
 
 
若是夫妻之間有一個不同意
絕對不能斷掉

因為這就是不樂著
 
不樂著就是應付應付啦
 
就是先生在修行啊
這個太太要求啊

先生不是要快樂是只有應付 


 
比如說太太在修行
先生就硬要
 
我也當成說這是應付應付 
我根本不是為了快樂啊
 

縱有餘習
雖然說夫妻在一起
不會傷害到做佛的路
夫妻在一起到死
也可以成佛啊 

 
不用煩惱說修行夫妻就分房
這樣就已經就錯誤了 
 
你學道就已經走火入魔了
 
變成什麼
變成假使先生在修行
不跟太太在一起
他太太若跑去做壞事
她先生就有罪 

 
怎麼說
你逼她啊你逼她去做壞事 

假使太太在修行//不跟她先生在一起 
 
她先生//若在外面勾引小姐若犯罪
他太太要負責
 

妳不要想說我修行修很清淨
這樣就錯了
這達摩破相論你看就好 
夫妻若在一起到死
不會傷害到做佛

邪婬 才有罪

正婬都沒有罪也沒有過失 
 
假使說夫妻有一方不肯
你去傷害到對方的人 

這樣就是罪
一傷害到就是有罪
 
所以你們//大家對這道理沒研究
很多人我耳朵常常也聽到

現在要修行//夫妻在一起要做什麼
結果家庭發生糾紛
 
你們要注意這點 
 

無住者:人之本性

http://tw.myblog.yahoo.com/jw!q0U1lrWcHwO7wMmVNN7rwW2l/article?mid=278&prev=320&next=250&l=f&fid=10

  • 2011-06-22 17:00:59 補充

    李老師講解


  • 2011-06-22 17:02:46 補充

    無住心是修道的核心

    http://tw.myblog.yahoo.com/jw!q0U1lrWcHwO7wMmVNN7rwW2l/article?mid=1266&prev=1270&next=983&l=f&fid=23


005
回答者: 代表知識團: 回答時間:
11 ( 初學者 1 級 )
寶諦圓滿般若菩覺體性禪光熾盛金輪華嚴涅槃
2011-06-22 22:40:20

寂光大德您好:開此題11如晤:您是1,11是2,11退後一步,即得昇華與您同在,不料您卻是跨前一步,11還是找不到您,只好在原處 等,............事隔不知幾年還是沒有等到您。不知是執著讓11等,何是不執著讓11退後一步,反正是時機未到........11懺 悔......阿彌陀佛


006
回答者: 擅長領域: 回答時間:
靜修 ( 實習生 5 級 )
佛教 | 心理學
2011-06-22 23:28:41

1.婬欲對不邪淫、瞋恚對不嗔、愚癡對般若,兩兩相對,但是一非二(佛法是不二法)。
 依境淫慾,是謂「好聞深義」。
 依境不邪淫,是謂「持戒」。
 了義與實修,本就是一。
2.勝意法師說:「婬欲是煩惱相。不在內、不在外」,對說「在內、也在外」解之。
 在內:每天煩惱該不該手淫。
 在外:一天到晚想著藏傳佛教的淫慾醜聞,終不能斷煩惱根。
 這都是淫慾的凡夫解,故煩惱深!
 至於悟者,面對淫慾「無瞋無悔」,故得生忍、得法忍,不動如山。
3.喜根說偈:「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此句如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淺顯易懂。
 喜根說偈:「婬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婬將入惡道」
 此句如說:「色不迷人,人自迷」
 更是嚷嚷上口,心迷於淫慾是計吾我,淫慾自然入惡道。
 喜根說偈:「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此句如說:「佛法是不二法」
 這句也是大家常用的。
4.法本無記,非關善惡,善惡出自人心:
 惡解者:淫慾可成佛,有女便好淫。
 善解者:淫慾無瞋悔,持戒好修行。


問:此公案有何啟示?
答:我認為該深入了解喜根說偈,而不是一直煩惱該不該淫。
     淫嗔愚根本不是此公案的問題!
  問題在如何習得「利根智慧」。


以上是我的觀念,可能有錯,請多包涵!


  • 2011-06-22 23:30:33 補充

    我認為愚老說得很實在,若不能解深法義,乖乖持戒定無過。


  • 2011-06-22 23:36:45 補充

    很少看到子愚兄如此認真過,可見此經文是何等不尋常。


  • 2011-06-23 09:23:17 補充

    靜修此題未解淫欲實相、未解利根智慧,只因力有未逮,純屬隨起緣見,還望大德明鑑、海涵!


007
回答者: 擅長領域: 回答時間:
isaac ( 研究生 1 級 )
佛教 | 冰品甜點
2011-06-23 21:09:39

諸位善知識們:


諸佛菩薩能隨緣說法,隨類度眾。
對淫欲人,說梵行法--因為淫欲相對於梵行。
對瞋恚人,說慈悲法--因為瞋恚相對於慈悲。
對愚癡人,說智慧法--因為愚癡相對於智慧。
為除眾生執著一切相,說實相無相法--因為有相對無。

龍樹菩薩的《中論》偈誦: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諸位大德,可以將上頭的「」中字,換成任何一個「法」,都是這個道理。

除去執著的聖人,沒有了淫欲,也不會存著梵行的假名法執;讚嘆離欲,也不會對淫欲生起瞋心,這樣才是真正解了「空性」的智慧。
勝意菩薩正是因為執著於一邊,所以也抓了另一邊,一位執著於善法的人,必執著於惡法。執著所學的「善」,見到相對的「惡」,心中就起瞋心惡念,於「空性智慧」不能解了,造諸惡業。而也因為喜根菩薩的偈子,種下了「離相」的智慧善根,由此善根,得「智慧第一」的名號。

打油詩:
有相與無相,兩邊是一樣;無著亦不著,花開自芬芳。


================================================
================================================


意見者: 擅長領域: 發表時間:
寂光 ( 實習生 1 級 )
佛教 | 作家
2011-06-22 14:47:11
子愚大德您好:

請問如何恭奉普賢菩薩為最好!
002
意見者: 擅長領域: 發表時間:
寂光 ( 實習生 1 級 )
佛教 | 作家
2011-06-22 16:02:09
感謝
Steven、 性:曾。明:子愚。、愚餘老人
的法施普潤!
愚學受益非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003
意見者: 發表時間:
Steven ( 初學者 4 級 )
2011-06-22 16:40:58
[ 檢舉 ]
這經文 出於 大藏經之諸法無行經 卷下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5/0650_001.htm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5/0650_002.htm
爾時世尊讚師子遊步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問者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之所難信。善男子。止止勿問。所以者何。
新發意菩薩。
於此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
所不能及。善男子。如此法者不應在新學菩薩前說。
何以故。若聞是法或斷善業。
於佛道中則行邪道。若墮斷滅。若墮計常。
不知如來以何方便隨宜所說。
004
意見者: 發表時間:
Steven ( 初學者 4 級 )
2011-06-22 16:41:06
[ 檢舉 ]
需注意的是 這法比較深
當菩薩問時 ,佛有特別說 不能為新學者說
是因為怕他們停止善業,反行邪道
005
意見者: 發表時間:
Steven ( 初學者 4 級 )
2011-06-22 18:52:43
[ 檢舉 ]
感謝貼出 此經文
末學受益非淺
006
意見者: 發表時間:
Steven ( 初學者 4 級 )
2011-06-22 19:05:08
[ 檢舉 ]
雖讚布施而通達布施平等相。
雖讚持戒而了知諸法同是戒性。
雖讚忍辱而知諸法無生無滅無盡相。
.......
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
雖說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
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無癡無礙。

正面 反面皆通達
一切法平等

共勉之
007
意見者: 發表時間:
石頭東遷 ( 初學者 2 級 )
2011-06-22 20:05:01
[ 檢舉 ]
一段深切沉痛的因果故事,文殊菩薩因此得無上智慧嗎?.
=== 可以這麼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